城舖記憶─河內街名探索

城鋪

越南語中,城市叫作「城舖」(thành phố),城無須多作解釋,而「舖」(phố)(謎之聲:切記這不是河粉phở,不要以為滿街都是河粉)則是道路的意思,這個用法也許和當時中國宋朝為了發展商業,逐漸同意「店舖打破坊牆」的作法有關。

IMG_2831
Phố是道路,是一個O上面一個帽子加上揚斜線,Phở是河粉,是O上面一隻耳朵加上問號,不要道路和河粉傻傻分不清楚。Photo by Frank
PK2A001110N000000000PAP
清明上河圖描繪出店舖櫛次鱗比的街道景象。擷取自故宮open data

唐朝以前,「里坊制」一直是城市裡的規畫原則,在坊內不得開店舖經營商業活動是此制度的特色之一,但到了宋朝,為了鼓勵商業活動,朝廷漸漸接受坊內住戶開店經營,甚至以店舖面向道路以招攬生意,《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就是這種店舖發展到極致,形成櫛次鱗比的街道景象。日本和越南都是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文明,可是日本在唐末結束向中國取經的「遣唐使」制度後,開始發展自身的文化,而「里坊制」似乎在日本保留到現今,演變成以區塊為單位的「町村制」。

IMG_0038
日本東京都青砥車站附近的手繪地圖,可明顯看出村町制仍然以區塊為單位。Photo by Frank

至於越南,中國的宋朝剛好是越南李朝(nhà Lý)時期,李朝所採用的國家典章制度依然參考中國宋朝,而且越南參考中國文字而發明的「喃字」(chữ Nôm)出現的時間大約也是在李朝時期左右,這也許是為什麼今天越南用「舖」(phố)稱為街道的原因吧。

魁儡政權決定道路命名邏輯

初到河內的外國遊客,除了感受千年昇龍古城的風味之外,一定都體會過「穿越滿是汽機車交錯縱橫的馬路」的經驗,一開始雖然有些忐忑,不過久了也可以像當地人一樣優雅的邊滑手機邊過馬路。居住在一個城市裡久了,總會注意道路名稱,不論是朋友約會聚餐、探訪名勝或是到政府機關辦事,記得幾條大路對尋找目的地有一定的幫助。

IMG_3216
車後擋寫著:河內急不得啊!(Hà Nội không vội được đâu!)過馬路也一樣,不要急。Photo by Frank

河內道路名稱特色是充滿了人名,這和臺北道路名稱的特點不同。師大地理系教授洪致文教授在《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中曾經考究臺北街道命名的歷史,認為臺北市目前映照中國地理方位的道路命名規則,並不是為了「反攻大陸、心繫故土」,設計者鄭定邦在1946年國民政府尚未撤退到台灣時,就已經將上海道路命名邏輯移植到台北市來。河內市的道路命名也有點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特色,目前的道路命名規則不是在當今越南共產黨建國時的作為,而是之前短命政權的小插曲。

河內1936年路名
河內1936年法國殖民時期的路名主要以法國名人及將軍命名,目前仍沿用的路名僅剩2條,一條叫Dốc Lapho(Lapho坡),一條叫Phố Yec Xanh(Yec Xanh路)。Lapho是源自當時法國人沿著西湖建造名叫Laforge的公園,Yec Xanh則是紀念一位名叫Alexandre Émile Jean Yersin的法國醫師,Yersin法語發音用越南文拼音後成為Yec Xanh。擷取自網路圖片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尾聲,已經實質軍事控制越南部分領土的日本決定推翻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政府,扶植成立類似日本君主立憲的政體,名為越南帝國(Đế Quốc Việt Nam),內閣總理由知名越南歷史學家陳仲金(Trần Trọng Kim)擔任總理,內閣成員全都是越南當時各領域的頂尖文人雅士。當時在陳仲金政府體制內擔任河內市「督理」(Đốc lý,亦即河內市長)的陳文來(Trần Văn Lai)醫師,就是以為窮人看病的俠醫。當時為了響應越南民族革命,陳文來醫師將原本法國殖民時期充滿法國人名的街道改為本土歷史英雄人物。

IMG_2821
Yec Xanh路是目前河內是少數留下的法國殖民時期路名,背景中的花園(Vườn hoa Pasteur)也沿用舊名,以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為名。Photo by Frank

依據陳文來的規劃,河內市的路名可分成幾種類型,早在法國殖民時代以前就存在的「36古街」以專賣某種商品來命名,例如棉街(Hàng Bông)專賣棉,陳文來只是恢復成越南語;比較靠近市中心的大道以歷史上的帝王為名,例如在還劍湖旁的丁先皇路(Đinh Tiên Hoàng)就是丁朝開國祖先;再往市中心外圍走,則是以抵禦外敵的名將或是民族英雄命名,而且每個歷史人物的關係越近,道路的相對位置也就越近。例如13世紀陳朝對抗元朝鐵騎的名將陳興道(Trần Hưng Đạo),就是靠著牙將歇驕(Yết Kiêu)和野象(Dã Tượng)分別率領水軍和象兵擊退蒙古騎兵;今天這三條路都位在河內市的越蘇友誼文化宮(Cung Văn hoá Hữu nghị Việt Xô)附近。

IMG_2784
陳興道原名陳國俊(Trần Quốc Tuấn),出身陳朝皇族,在三次抗元戰爭中立下戰功,後世被尊為「興道大王」(Hưng Đạo Đại Vương)或是「陳興道」。從本圖也可看出河內交通的「亂中有序」。photo by Frank

繼承與革新

越盟(Việt Minh,此為胡志明所率領的聯盟,是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前身)八月革命之後,雖然尚未立即推翻陳仲金政府,也還未掌控河內,但已經有許多人開始討論河內市路名的問題,原則上仍然採用陳文來博士的邏輯,但是有些路名則用「人權路」(Nhân Quyền)(今天的北山【Bắc Sơn】路,目前屬於政府辦公區域,無法通行)、「幸福路」(Hạnh Phúc)(今天的尊室談路【Tôn Thất Đàm】,位於越南外交部正門口)以及「民主共和路」(Dân Chủ Cộng Hòa)(今天的奠邊府路【Điện Biên Phủ】)來取代部分路名,尤其是阮氏王朝末期的積極維繫君權體制的「反動份子」,都被替換;另外,某些道路還會延用古代行政區名稱來命名,例如金馬路(Kim Mã)所在區域就是11世紀初建昇龍城(今河內市)時的金馬地區。

IMG_2828
以前稱作幸福路的尊室談路上只有一棟建築物,就是外交部(Bộ Ngoại giao)。尊室談是阮氏王朝的一名朝臣,被視為越南抗法殖民的代表人物,姓尊室,是越南的少數複姓。Photo by Frank

隨著經濟持續發展,河內市規模也不斷擴大,越往外圍的道路開始以近代人物命名,例如河內外環道的范文同路(Phạm Văn Đồng)和范雄路(Phạm Hùng)就是以越南1955年至1987年的兩位總理命名;河內市中心南邊醫學大學的長征路(Trường Chinh)則是以1940至1956年擔任越共總書記的鄧春區(Đặng Xuân Khu)來命。根據維基百科中文版的說明,是因為鄧春區非常欽佩中國共產黨當年遭中國國民黨圍剿而進行「長征」的那段歷史,所以後來改名長征,不過遍查越南語相關文獻卻很難找到佐證,只說那是當時鄧春區辦報宣傳共產黨時的筆名,後來大家也都稱他長征,倒不是真的改名。

IMG_2830
金馬路是採用古代昇龍城行政區來命名,金馬路東西橫貫河內新開發區的中心,目前正在興建捷運,此站位於河內市第二高的樂天大樓對角。Photo by Frank

時至21世紀,越南因經濟發展迅速,各地大興土木,河內為了進一步發展,決定擴建內排國際機場,新航廈用來營運國際航線,舊航廈只用做國內航線,並且新闢一條百米寬的大道連接河內市區。在命名之前,西方人稱「紅色拿破崙」的武元甲(Võ Nguyên Giáp)大將在2013年10月4日逝世,舉國哀悼,並在河內市隆重舉行了遊行儀式,河內市建設廳隨即在2014年5月決定,這條總長12公里直通機場的全新大道,就叫做武元甲路,以紀念這位曾經擊敗法軍、指揮發動對南越春節總攻擊的名將。

IMG_2840
從河內市區前往內排國際機場(Sân bay Nội Bài),其中一條日本協助新建的道路,就是以抗法、抗美名將武元甲大將來命名;越南軍階裡,將、校、尉都有4階,以「將」為例,分為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武元甲大將是其完整軍階稱呼,而非只是中文裡「名將」的意思。Photo by Frank

越南共產黨政府雖然稍微更動了陳仲金政府當時的道路名稱,但邏輯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總是以民族英雄作為主幹道命名依據,可說是繼承了傳統,並且隨著時間巨輪轉動不斷挹注新的元素。

路名體現民族的氣質

臺北路名原本映照著中國地理,在臺灣主體意識提升之後,增添「凱德格蘭大道」原住民族風格,甚至在林森北路附近懷舊的將日治時期的「X條通」重新賦予該區域新的面貌,這些元素或許默默的灌注在臺北市民的心裡,在無形中散發出這個城市的氣質以及歷史記憶。

河內路名則展現出越南強悍民風,幾乎清一色是戰爭英雄或是開國君主。老城區南邊的二徵夫人(Hai Bà Trưng)郡裡,東西向的3條道路由北往南分別是二徵夫人路、李常傑路(Lý Thường Kiệt)和陳興道路,依序是越南歷史上抗中的英雄(雌):二徵夫人在東漢末亂世起兵獨立,短暫脫離中華帝國的控制;李常傑則是在北宋時期與中國軍隊交手的名將,曾經大破宋軍,在廣西邕州一役大勝屠城而返;陳興道前文已提過是名抗元大將,在陳興道之後,越南民族自信油然而生,甚至認為中原已遭異族統治,越南才是中原文化的繼承者。

螢幕快照 2018-02-24 16.21.41
還劍湖南方三條道路都是對抗北方強權統治的英雄人物,加上近代越戰的歷史,越南民族性其實非常強悍,從街名也能看出端倪。擷取自Google Map後自行繪製

事實上,東協多數國家首都的主要街道名稱都與君主或民族英雄有關,不過這個邏輯似乎不是全球通用。在前蘇聯勢力範圍裡,有個位在高加索山地的小國叫亞美尼亞,其首都葉里溫的幾個主幹道是以亞美尼亞文字發明學者、建築師、文學家來命名,雖然這個國家也不乏戰爭英雄,但街名倒是令人有耳目一新。我的戰鬥民族朋友聽完這段後不平的說:俄羅斯本來就是一個注重文化藝術的民族,都是你們看太多好萊塢了!

IMG_2807
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的街道上充滿文藝氣息,路名不是詩人就是建築師,鮮少有戰爭英雄人物,但不要以為亞美尼亞是個文弱書生,一直到2016年,亞美尼亞都還和鄰國亞賽拜然有零星軍事衝突。

路名的設計不只讓居住者便於記憶以及搜尋,同時也展現一個民族的氣質,下回造訪每個城市的時候,不妨注意一下街道名稱,好好感受城市透過路牌所展現的不同面貌。

對「城舖記憶─河內街名探索」的一則回應

  1. 謝謝整理這篇有趣的文章,從路名確實可窺見一些歷史過往,例如台南的永福路及永華路。

      1. 之前我只知道永福路轉角有我愛吃的蔥肉餅,後來在台灣史的書上才看到,原來取自劉永福 – 台灣民主國的末任總統,也才知道,原來台灣還曾經有台灣民主國。
        永華路的來頭也不小,取自陳永華,他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天地會掌舵,也是鄭成功、鄭經的軍師,府中街巷裡還有座巧緻的永華宮,五妃廟附近很喜歡的老宅法華寺(以往的夢蝶園),裡面還保有陳永華贈與好朋友的碑文。

        :
        昔莊周為漆園吏,夢而化為蝴蝶,栩栩然蝶也。人皆謂莊生善寢,余獨謂不然。夫心閒則意適,達生可以觀化,故處山林而不寂,入朝市而不夢,醒何必不夢,夢何必不蝶哉。吾友正青善寢,而喜莊氏書,晚年能自解脫,擇地於州治之北,束茅闢圃,臨流而坐,日與兩三小童,植蔬種竹,滋藥弄卉,卜處其中。而求名於余,夫正青曠者也,其胸襟瀟灑無物者也,無物則無不物,故雖郊邑煙火之所比鄰,遊客樵夫之所闐噎,而翛然自遠。竹籬茅舍,若在世外,閒花野草,時供枕席,則君真栩然蝶矣,不夢夢也,夢尤夢也。余慕其景而未能自脫,且羨君之先得,因名其室曰夢蝶,處而為文記之。

        Liked by 1 person

發表留言